发布时间:2014-09-29 17:23:11 来自:wubaiyi
钢便桥施工省道356线红卫桥旱坑桥今日通车
驱车前往惠东山区镇高潭、宝口等地可以少走一些路,节约时间了。去年被冲毁的红卫桥和坍塌的旱坑桥今日完工通车,至此,去年强台风“尤特”导致的公路水毁抢修复工程**完工,惠东高潭、宝口、白盆珠等山区镇的道路面貌焕然一新。
省道铺上沥青焕然一新
省道242线、省道356线是惠东山区、高潭革命老区的主要交通线路,是惠东北部的经济命脉。去年8月,受强台风“尤特”、“天兔”和特大暴雨影响,省道242线和省道356线惠东段因路桥损毁或者水淹交通中断80公里,造成惠东高潭镇、宝口镇及白盆珠镇部分村交通成为“孤岛”,损失惨重。
如今距离洪灾已经有一年多,记者近日驱车前往惠东山区镇高潭、宝口、白盆珠看到,去年受损的省道路面已经修复完工,部分省道路面还铺上沥青,焕然一新。除了省道,一些受损的县道和乡村道路也修葺一新。当地村民李先生称,新修好的道路比洪灾前好走多了。
据市公路局介绍,为改善道路状况,市公路局与惠东县政府对省道356线多祝至高潭段66.4公里进行沥青砼罩面,目前已完成35公里,计划2014年底前完成。
修复路面2.4万平方米
去年洪灾发生后,省、惠州市、惠东县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灾区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。为加快灾后重建工作,市公路局会同市交通、发改等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,成立水毁抢修复工程指挥部,精心组织开展水毁工程修复工作。
市公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省道242线、省道356线惠东段“尤特”公路水毁抢修复项目线路全长约80公里。本次灾毁修复主要是在原路标准上,以***可靠、经济合理、技术可行,确保工程质量,提高工程效益,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等为原则进行设计。项目建设资金除省下达水毁专项补助资金外,不足部分由市、县两级财政各负担50%。
除了红卫桥和旱坑桥,今年6月底前,其他路面的水毁工程的修复施工已经完成,修复工程维持原有路基、路面宽度不变。修复施工过程中,清理坍塌方55万立方米,新建路基挡土墙1.84万元立方米,改建小桥3座,涵洞123米,维修加固桥梁11座,修复路面2.4万平方米等。
红卫桥和旱坑桥桥面宽12米
红卫桥是省道356线惠东县城通往高潭镇的必经之桥,建于1973年的红卫桥在去年的洪灾中被冲毁,公路部门两周内抢通红卫桥钢便桥,可通行小型车辆和摩托车,大型货车不能通行。
公路部门选择在红卫桥原桥下游修建新桥。据公路部门介绍,红卫桥按公路-Ⅰ级设计荷载、桥面宽12米的技术标准进行重建,新桥位于原桥下游145米处,桥长74.56米,为三跨20米一跨10米混凝土板桥。
位于惠东白盆珠镇鹿窝村的省道356线旱坑桥于去年10月7日发生坍塌,94米的桥面坍塌70米,一辆面包车坠入白盆珠水库。随后公路部门修建了一条长2.5公里、路基宽7.5米、路面宽6米的便道,供车辆绕行,不过由于该便道弯多路窄,便道限载15吨,限速15公里/小时。
旱坑桥重建工作于去年底启动,新桥位于原桥右侧(高潭往平山方向),桥长113米,为三跨35米预应力T梁桥。同红卫桥一样,旱坑桥新桥的技术标准为公路-Ⅰ级设计荷载、桥面宽12米。